解读单位: | 发布日期: | 2022-04-22 | |||
来源: | 区政府办 | 主题词: | |||
解读类型: | 部门解读 | 解读方式: |
《襄城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
远景目标纲要》解读
《襄城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于2021年6月3日印发实施。
主要阐明襄城区战略意图,明确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和重大举措,指明政府工作重点,引导市场主体行为,是指导襄城区未来五年乃至十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是襄城区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区新征程、加快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奋进的行动纲领。
总体要求: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健全政策协调机制,完善规划实施机制,更好履行政府职责,充分激发市场主体的活力和创造力,最大程度凝聚各方面力量,形成全区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强大合力。坚持分类精准施策,推进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约束性指标和公共服务、生态环保、安全保障等领域任务,要压实政府主体责任,优化公共资源配置,确保如期有序完成。预期性指标和产业发展、结构调整等领域任务,主要依靠发挥市场主体作用实现,各地各部门要优化体制机制,创造良好政策环境,善于用创新性手段鼓励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加强对全局性、跨区域、跨领域目标任务实施的统筹协调,突出发展指标、重要任务举措、重大工程项目的牵引作用,集中力量开展关键任务攻坚,推动《纲要》部署全面落实。
发展定位:围绕打造“首善精致幸福襄城”,突出城市扩容提质、产业创新升级两大主线,以现代城乡、品质城市、宜居城区为发展方向,打造国内外知名旅游目的地、全国高品质生活宜居地、汉江流域优质教育引领区、国家级医药化工产业示范区、汉江流域乡村振兴示范区、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示范区,全面提升区域品牌力、集聚力、影响力,力争在文旅产业、城市品质、教育事业等方面走在全省全市前列,努力实现襄城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构筑“城市美、集镇美、乡村美”的“三美”画卷,建设现代化“两地四区”新襄城。到2025年,我区综合实力将大幅增强,人均GDP突破2.2万美元,地区生产总值(GDP)年均增长7.5%,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年均增长9%,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0%,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9.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0.5%。
主要任务:(一)打造现代服务业发展新高地。到2025年,服务业规模效益和发展质量显著提高,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8%以上,实现增加值力争达到420亿元以上,占GDP的比重力争超过70%,力争进入全省服务业百强企业达到6家,全省知名品牌企业3家;服务业内部结构进一步优化,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占第三产业的比重力争突破60%。(二)推动先进制造业发展。到2025年,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9.5%,总量突破210亿,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8%,工业投资年均增长12%,工业技改投资年均增长13%;提升创新能力,研发经费投入强度达到2.5%,建设3至5家院士(专家)工作站、2至3家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智能制造诊断实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全覆盖,数字化改造实现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全覆盖,20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施智能化转型;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较2020年末降低5%左右,工业资源综合利用率提高到85%;新增荆洪生物、金达成、凌晟、台基等4家10亿元以上龙头企业。(三)培育农业发展新动能。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强化以工补农、以城带乡,推动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到2025年,农林牧渔总产值达到40亿元,年均增长3.5%。(四)推进城乡融合发展。推进襄城区城乡空间布局融合互补、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产业发展紧密协同、公共服务均衡共享。优化空间格局,推进宜居宜业的现代化城区与美丽乡村同步建设,助力城乡统筹发展水平走在全省全市前列。(五)加快文体事业发展。实施文化立区、旅游强区、体育活区战略,增强襄城文化的凝聚引领能力、惠民服务能力、创新创造能力、产业竞争能力、队伍建设能力,把襄城区建设成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国家文化产业发展示范区和区域性文化中心城区。(六)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打造汉江流域优质教育引领区。到2025年,基本实现教育观念、教育内容、教育装备、师资队伍、教育管理等领域的现代化;教育治理能力和教育信息化水平明显提高,学前教育和义务教育更加公平,职业教育深度产教融合,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社会建设取得重要进展,教育保障更加有力。(七)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坚持创新发展,强化科技自立自强意识,深入实施科教兴区、人才强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汉江流域创新策源地,积极争创国家级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到2025年,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增长7%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15%。(八)大力实施民生保障。以增进民生福祉为根本,坚持决策以民生为首选,支出以民生为首位,工作以民生为首要,多办利民实事,多解民生难事,让发展成果更多惠及人民。从提高城乡居民生活品质、健全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大力推进健康襄城建设、提升养老服务保障能力等方面加强民生保障。(九)提升社会治理能力。加强社区治理体系建设,创新城乡社区治理和服务,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发挥社会组织作用,实现政府治理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重点开展夯实社会治理基础,推进法治襄城建设,健全社会信用体系等工作,不断增强社会治理能力。(十)深化生态文明建设。加快实施“两型社会”建设,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集约、高效、生态型绿色城市发展新模式,把襄城打造成为生产清洁、消费友好、环境优美的绿色发展先进示范区,实现天蓝、地绿、水净的良好生态环境。到2025年,确保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明显减少,生态系统稳定性显著增强,人居环境进一步改善,环境管理体系、环境监管机制和行政执法体制等生态环保制度法规体系进一步完善,建设成为国家级生态文明示范区。(十一)提高改革开放水平。依托中国(湖北)自由贸易试验区襄阳片区,加快探索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的新路径,着力破除体制机制约束,更高层次参与国际分工协作,加快向全球产业链、价值链、创新链的中高端迈进。通过提升政务服务能力,全面优化营商环境,持续加快对外开放,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到2025年,力争外贸出口额年均增长8%,实际利用外资年均增长8%。(十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贯彻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完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为规划实施提供坚强政治保证。(十三)广泛凝聚规划合力。发挥规划龙头作用,夯实规划支撑,完善规划保障制度建设,凝聚和协调一切力量为实现“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奠定基础。